立委選制改革對政黨政治影響之研究  


 
壹、前言 
貳、立委選舉制度改革與單一選區二票制

一、立委選制改革的理由
二、立委選舉制度改革的過程
三、單一選區兩票制與立委席次減半


參、立委選制改革對政黨政治的影響

一、兩大黨效應
二、政黨提名制度
三、立委選區劃分

肆、結論 
伍、參考書目

一、書籍
二、論文
三、新聞

 

壹、前言
  現代民主政治是選舉政治,亦是政黨政治。在民主政治的發展中,政黨的地位成為政府與人民間的橋樑。政黨主要的責任是提出候選人與政策來爭取民眾的支持,並匯集國會內的多數力量將其政治主張表決通過成為正式的國家政策,以便實施。所以選舉制度的制訂,決定候選人產生的方式與人數多寡,直接攸關政黨組織的走向與發展。
  我國的政黨發展面臨兩次革命性的變革,第一次變革源於一九八七年蔣經國先生開放黨禁,結束了長期以來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局面,開啟了多黨制出現的契機,也使在黨禁開放前夕成立的民進黨能有驚無險地誕生。此後,台灣政黨數目如雨後春筍大幅成長,但實際上有影響力、能左右政局的政黨仍屈指可數。這一、二十年來,多黨政治儼然成為台灣常態,但各政黨實力呈現流動狀態。第二次政黨變革源於二OO五年修憲。此次修憲通過將立法院席次減半,將原來複數選區單記投票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這個制度將在二OO七年底第七屆立委改選時首度實施,它勢將對台灣目前的政黨生態產生洗牌效應。
  立委選制改革後將會使台灣的政黨版圖產生那些變化及對政黨政治產生那些影響?均是政治學者所熱衷討論與關注的焦點,並且從此一選制變革中,更可以觀察印證政治學的幾個重要理論如杜瓦傑定律(MauriceDurergerLaws),傑利蠑螈(gerrymandering)現象,中間選民理論(theMedianVoterTheorem)及雙層賽局(Two-leverGameTheory)理論等。本文嘗試以二OO五年立委選制改變後,幾個重要性指標事件,如民國94年12月第15屆縣市長選舉,民國95年北高市長、市議員選舉,民國96年1月立委選區劃分等過程,從政治學的立場加以分析研究。 
貳、立委選舉制度改革與單一選區二票制
  台灣的立委選舉制度施行至今產生了諸多的問題與弊病,如賄選貪污風聲不斷、黨內同志為了選票兄弟鬩牆、許多立委大打口水戰忽略政策辯論、候選人訴求極端立場...等。
  究其原因與其採行的選制-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制(SingleNon-TransferableVotewithMulti-MemberDistrictSystem;SNTV-MMD)關係密切。為深入了解原採行複數選區選制為何須加以改革,以下茲就立委選舉制度改革的理由,改革的過程及新制單一選區兩票制之精神與立委席次減半之效應,分別加以探討。

一、立委選制改革的理由:
  政治學者研究認為,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制(SNTV-MMD)是台灣獨有的選制,與民主先進國家採行的單一選區制相較,乃是弊多於利。其缺點分述如下:

1、競選費用偏高,賄選情形嚴重
因為選區相對遼闊,競選費用偏高,加以政黨在競選的角色過程中弱化,候選人必須仰賴人際、社會關係網路的經營,而伴隨而來的黑道與金權介入,更會加速惡化選舉風氣。

2、候選人好走偏峰,製造社會分歧
候選人只需爭取特定少數選民的衷心支持即可望當選,他不必也不需奢望能獲得選區中「多數」選民的選票。因此走偏峰、甚至買票賄選便成為常見的手段。另外,為求勝選,刻意凸顯個人色彩,高舉鮮明旗幟,甚至惡意攻訐其他候選人藉以鞏固死忠鐵票及爭取游離票,而造成社會的分歧。

3、黨內同室操戈大於黨紀之間的競爭
同黨候選人間的票數不能互相讓渡,黨內同志同室操戈,不圖向外擴張選票,且惡言相向,互相挖票,不利政黨內團結與良性競爭。

4、地方派系取代政黨地位
同一政黨所提出的諸多候選人為爭取選票,凸顯派系色彩即成為候選人選舉的必要手段。因此候選人向派系靠攏,派系也因選舉的成敗而壯大、式微或重組。

5、政黨紀律不彰,議事效率低落
在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制下,個人利益與派系利益高過政黨的整體利益,候選人當選較依賴本身實力而非政黨輔選,以致政黨紀律疲軟不彰,立法委員素質參差齊,立法院議事效率低落。

  綜上所述,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制,確實對於台灣政治發展、社會風氣、民眾價值觀與政黨體系均產生莫大的衝擊與負面影響,故自1995年起,政府及政治學者即倡議,改革選制,尋求一套可以發揮政黨公平與和諧競爭,並能建立穩定的政黨政治,反映社會多元意見,具有公平性、合理性、效能性的選舉制度。

二、立委選舉制度改革的過程:
  台灣立委選舉制度的改革,自政府提案倡議,至修憲立法完成經歷了近十年的時間。改革的過程概述如下:
  1995年12月行政院長連戰首度提出「單一選區兩票制」選制改革方向。1996年12月「國家發展會議」達成「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共同結論。1997年7月第四次修憲,國民黨主張採日式「並立制」;民進黨主張採德式「聯立制」,未達共識。2001年立委選舉期間,各政黨候選人紛紛提出「立委席次減半」政見,社運團體響應,各黨團簽字同意「立委席次減半」的社運訴求。2002年,台聯立委正式提出「立委席次減半」修憲案,各政黨相繼提出不同修憲版本。2004年3月總統大選前夕,林義雄等社運團體發起靜坐活動,提出「誠信立國」訴求,要求各政黨履行「席次減半」承諾。2004年8月23日,立法院召開臨時會,以198票對0票,三讀通過「立委席次減半」、「單一選區兩票制」修憲案,送交國民大會複決。2005年6月7日,在民進黨、國民黨贊成,親民黨、台聯黨反對的情況下,國民大會複決通過「立委席次減半」、「單一選區兩票制」修憲案,自第七屆立委選舉開始實施。
  由前述選舉制度改革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在此政治議題形成之後,各政黨均為其本身的最大利益著想,大的政黨和小的政黨考慮的觀點各不相同,執政黨和在野黨掌握的優勢與關注的焦點也各不相同,其間為選用德國「聯立制」或日本「並立制」,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大政黨間就經過多次的攻防戰。另外又為了「立委席次減半」的議題,各政黨亦提出不同的修憲版本,以致折衝協調至修憲立法完成,整個時程達十年之久。

三、單一選區兩票制與立委席次減半:
  2005年6月7日,國民大會複決通過「單一選區兩票制」、「立委席次減半」修憲案,新的立委選制將於民國96年12月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正式適用。此一選制對台灣的政治生態、政黨體系及候選人本身將會產生莫大的衝擊與影響。以下茲就台灣立委選制改革後即將施行的單一選區兩票制之特色與立委席次如何減半之情形分別敘述如下。

1、單一選區兩票制
單一選區兩票制實際上即是單一選區簡單多數決制和比例代表制的混合制。選民每一次選舉有兩票的選擇,第一票是選擇候選人,第二票是選擇政黨,被選出的國會議員席次必須正確的反映出政黨在人民所得到的支持,這套選舉制度,是在使每一個政黨正確代表出所受選民的支持度。以第二票為基礎計算各政黨席次,係計算出每一政黨所應分配全部席次的比例。此選制將產生中間選民效應,能夠讓大多數選民所認同的以中間訴求的候選人容易獲得勝選,如此可以減少偏激對立的言論,讓候選人必須用心關懷選民的需求,加強了選民與候選人的互動,正確地反映民意;而第二票對政黨的支持程度,確立了政黨政治的精神。
候選人能否獲得政黨的提名,直接決定其是否具有參選資格,因為往後如欲獨立參選而無政黨的提名與奧援,想要當選的機率較以往減少許多。另外尚須面對黨內初選或政黨結盟的協調提名機制,相較於複數選區制當選的困難度倍增。
其次立法院運作的情形,亦將產生嚴重的影響,以原有立法院內部擁有12個委員會,每個委員會有21人,須1/3委員出席才可開會議決。改制後仍有12個委員會,每個委員會祇有9至10名委員,如1/3委員出席即可開會,意即3人即可議決,如此是否有違專家監督的精神。另外,亦將造成個別委員權力大增,是否會受到財團的控制,而為其相關法案護航或壓迫政府機關對財團利益輸送,均是未來觀察的重點。
單一選區兩票制可能造成的政治效應相當複雜且鉅大,重要者例如:(1)對政黨體系之衝擊-依法國學者杜瓦傑(MauriceDuverger)研究: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對小黨不利,但有利於大黨,容易形成兩黨制。台灣的政黨生態是否會形成國、民兩大黨獨大,而其他小黨逐漸邊緣化、泡沫化,是各政黨所關注的焦點。(2)對選民投票行為的衝擊-以往複數選區制選民對候選人有較多的選擇,且投一票即對政黨不分區候選人的支持,單一選區制各黨只推出一個名單,選民於投票時是否會有「棄保效應」。另外二票之一是投給政黨,對選民而言是全新的經驗,是否會產生「分裂投票的情形」亦是政治學者密切觀察的重點。(3)對候選人的衝擊-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候選人選區加大,且須拿到過半數的選票才能贏得勝選。候選人在初選與大選中心必須面對「雙層賽局」的困境,平時將必須更深入耕耘地方基層,鞏固樁腳,而造成留在選區比到立法院時間還多之情勢。

2、立委席次減半
改制前立委席次共計225席,包括區域立委168席,全國不分區與僑選立委49席,原住民立委8席。改制後席次減為113席,含區域立委73席,不分區及僑選立委34席(其中婦女名額應佔1/2),原住民立委6席。不分區政黨門檻仍維持5%,立委的任期由原來3年增加為4年。
立委席次減半,首當其衝的是現任的委員。面對下一屆(第七屆)委員席次將減半,獲選機率相對減少。影響候選人角逐立委選舉能否獲得勝選的關鍵因素有幾:1.選區重劃-選區重劃之作業相當複雜艱鉅,先由選舉委員會提出初步選區劃分計畫,再透過政黨間的協調,最後再經立法院與行政院協商決定而訂定之。選區劃分關係著候選人所經營的地盤,包括其所能掌握的選舉樁腳與鐵票數直接影響選舉的勝負。2.政黨提名-由於立委席次從原來的225席減為113席。區域立委更由168席降為73席,在席次相對減少的情況下能否獲得政黨的提名乃是能否勝選重要的關鍵,畢竟在未來兩大黨對決的氛圍下,選民的投票行為除了認同候選人的聲望政績,對其所屬的政黨亦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而外在的變數尚包括同屬泛藍或泛綠的其他政黨,也有候選人表態角逐立委,尚須透過政黨間的協商,如協商不成,甚至須經由初選機制來遴選產生該選區的候選人。
 
參、立委選制改革對政黨政治的影響
  台灣的立委選舉制度於2004年8月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單一選區二票制」,「立委席次減半」修憲案。2005年6月7日經國民大會複決修憲案通過。台灣的政黨政治邁向新的里程碑。因為政黨的版圖與政黨的生態將隨著立委選制的改革,而產生劇烈的變動。
  立委選制於2005年6月7日改革後迄今,台灣經歷幾次大選舉,包括2005年12月3日第15屆縣(市)長選舉,2006年12月9日北高兩市市長與市議員選舉。以及政黨與政府立委選區劃分經過多次的協商折衡,終於在2007年1月31日塵埃落定。我們嘗試從這幾次選舉與立委選區劃分等指標性事件,就台灣政黨所產生的現象與效應,包括:一、兩大黨效應,二、政黨提名機制,三、選區劃分問題幾個面向,來觀察立委選制改革對台灣政黨政治的影響。

一、兩大黨效應
  台灣的政黨依其屬性,可分為泛藍與泛綠大陣營,泛藍陣營包括國民黨親民黨與新黨,泛綠陣營則有民進黨與台聯黨。兩大陣營經常會在立法院法案審查、表決相互對抗,在各種政治議題討論時,亦是壁壘分明。但是同陣營的各政黨為了爭取選舉的最大利益,也經常會有嚴重衝突而互不相讓,但最後透過政黨協商仍會尋求平衡點而相互妥協。唯自2005年立委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後,小黨如親民黨、新黨、台聯黨則憂心忡忡,深恐終將面臨泡沫化的命運。
  法國政治學者,杜瓦傑(Duverger)針對選舉制度與政黨之間的關係提出以下命題:簡單相對一輪投票制鼓勵兩黨制的產生,且兩個獨立的政黨相互輪政。一國若採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則傾向產生兩黨制和單一政黨內閣。台灣立委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後,可觀察到「橘」立委紛紛「投藍」,包括李慶安林裕芳,孫大千等現任立委投向國民黨,親民黨立委周錫瑋為角逐2005年第15屆台北縣縣長選舉,也投效國民黨,並在國民黨內初選獲得提名,終於在國、親兩黨共同支持下當選台北縣縣長。2006年台北市議員選舉,原親民黨市議員戴錫欽、汪志冰改投效國民黨,在國民黨的推舉下,順利連任市議員。2006年台北市市長選舉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親自披掛參選,竟只拿到5萬多票,連5%的基本門檻都未達到,與2000年參選總統的得票數460萬票,相去甚遠。親民黨的台北市議員席次亦從上屆的8席到本屆只有2席當選,宋楚瑜以親民黨黨主席之尊帶領市議員投入選戰,並未能發揮母雞帶小雞的效應,反而一敗塗地。親民黨高雄市市議員也從原來的7席,降為4席。另外,台聯黨的情況也相類似,台聯黨推出的高雄市長候選人羅志明連1萬票都沒有拿到。台聯黨在高雄市議員原有5席,現在更只剩1席。從上述各種現象可發現,選民面對立委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制後,選舉時自發性策略性投票(StrategicVoting)(棄保效應)更加明顯。另外台灣的政黨體系逐漸形成以國民黨、民進黨為主的兩大黨,而親民黨、台聯黨有逐漸泡沫化的趨勢。此現象與杜瓦傑定律所提:「單一選區制,有助於促成兩黨體系」相吻合。
  立委選舉制度改為單一選區制後,從幾次的選舉觀察,政黨發展趨向兩大黨的態勢隱然成形。親民黨、台聯黨為免遭到解構的命運,無不奮力爭取其生存的空間,可觀察到的,除了全力培植黨內菁英穩固選區外,並希望透過「分裂選票」的策略,爭取選民對其政黨的認同甚至同情,全力衝刺達到5%的不分區政黨門檻,藉以爭取不分區立委的席次。
  北高市長選舉後,親民黨和台聯黨各自的訴求更顯明朗,親民黨透過與國民黨的協商機制,盼望藉著「國親聯盟」的政團模式,合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以延續橘營香火。台聯黨則嘗試淡化其深綠的政治光譜,改走中間偏左路線。李登輝先生在2007年1月29日接受壹週刊專訪不再倡言其鮮明的台獨路線,改口力倡大膽開放中資及大陸客來台,照顧全球化下的「輸者圈」,爭取廣大勞工及農民的支持,以衝高政黨票爭取不分區席次,藉此保住政黨命脈。小黨種種盤算能否躲過兩大黨「大吃小」的政治現實,仍充滿變數。

二、政黨提名制度
  提名適當的候選人參與各類公職人員選舉,是民主國家中政黨最重要的活動,在大多數的民主國家中,政黨可以說幾乎壟斷了選民選擇候選人的空間,而被賦予組織政府及制訂公共政策的重責大任。民主國家中政治菁英的甄補,主要也是來自於政黨,而與政黨的提名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政黨所提名候選人的素質,往往就已經決定了一個國家民選公職人員的水準與政治的良窳。政黨提名的精神與目的乃在提出選區中最具代表性與競爭力的候選人贏得選舉中的勝選,以幫助落實政黨的理想,並擴大政黨的政治實力。以下從幾個現象來討論立委選舉制改革後,台灣的政黨在提名候選人的制度有那些因應的變革。

1、政黨內初選機制
台灣在立委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制後,政黨的提名是否能推舉出最具競爭力的候選人更形重要。台灣的主要政黨包括國民黨、民進黨,均有完整的提名機制,而兩黨的提名辦法也大致相同。首先由黨部提建議名單,經過溝通協商仍無法達成協議時,則採用「黨員投票」與「民意調查」二者來決定候選人的提名(兩黨不約而同都是30%黨員投票,70%民意調查)。將民意調查納入正式的提名機制中在西方民主國家亦是絕無僅有。兩政黨設計與黨內初選機制,即在落實黨內民主,避免人頭黨員、買票、換票的不良選風。
儘管政黨提名辦法設計再精良,由於立委席次減半與改採單一選區制,能獲黨內初選勝利,得到政黨提名的機率相對減少,以致立委部得部勤跑基層,而有立委形容「把初選當大選跑,立委當縣長拼」均可看出其欲獲政黨提名的辛苦與壓力。另有某些候選人為尋求初選勝利,而用操作人頭黨員、假民調的方式,如先期部署找尋人頭黨員、協助其辦理入黨、為其繳交入黨費,並發放走路工藉以厚植其黨員支持的實力,期能在黨員投票爭取佳績。另有候選人為爭取高民調向中華電信申請數千到上萬支電話,集中轉接至數千到數百支電話,並僱用工讀生接聽以期電話抽訪時爭取高民調。

2、排藍條款
民進黨以民調結果作為政黨提名候選人的重要依據,經施行後發現制度存在一些弊病,即問卷設計時,不加區辨將所有受訪者納為意見徵詢的對象,從不考慮其政治傾向,其民調結果會產生落差而不能精確推舉最具競爭力的候選人,而有排藍民調的倡議。2007年1月31日民進黨中常會討論「擴大排藍民調」案,立委蔡同榮提議今後選舉民意調查採擴大排藍民調(即問卷調查設計時,只要前三次選舉曾投過泛藍者都應排除。)中常會最後做成決議:不分區立委提名採擴大排藍民調,區域立委提名不採用,總統提名再議。從民進黨排藍的民調設計,即可觀察該政黨因應單一選區制,而希望遴選出的候選人最能確實代表綠軍,並貫徹政黨的理想。

3、政黨聯盟共同提名
2007年1月22日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透過視訊連線簽署「國親聯盟協定」,確定兩黨在第7屆立委選舉合作協議,國親將採共同提名方式,在單一選區共推勝算最高的一人代表國親參選。至於不分區立委提名,親民黨主張由國親聯盟共提,國民黨則主張由各政黨自己提出,兩者存在相當歧見。
上述的現象可明顯看出台灣的各政黨為因應立委選制改革,所做的各項應變措施,畢竟政黨的最重要目標乃在提名候選人爭取競選的勝利,求得「席次最大化」,以擴大政黨的實力。台灣立委選制的改變已經對政黨版圖與生態造成巨大的影響。

三、立委選區劃分
  台灣於2005年修憲後,立委選舉採單一選區制,且立委席次減半。對現任立委或有意角逐立委選舉的人,產生莫大的影響,其最關注的問題莫過於選區如何劃分。
  在政治學的研究中,選區劃分並沒有一個固定原則可循,不同的歷史背景、社會結構及政治生態均會影響劃分的結果,所以各國均有不同的劃分原則。但一般來說,選區劃分依然有些規則要遵循。例如,各選區的選民數應該相近,以符合票票等值的原則。又選區的界線應該簡潔而連續,以避免歷史上傑利蠑螈的故事重演。
  台灣為因應下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央選舉委員會也初步訂立劃分原則來保障「票票等值」及「行政區域完整」等基本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原則是「縣市內每一選區人口數相差不得超過百分之十五。」另外經統計分析,確定人口逾31萬9360人的縣市須進行重劃,但如餘數不足則僅獲一席,人口未達分配席次的縣市保障一席。
  立委選區劃分攸關未來各政黨的政治版圖。新的選制將全國劃分73個選區,每選區僅選出一位立委,各政黨對於選區的劃分,本持追求「席次最多化」與「政黨利益最大化」的考量,精密的推算,期間縣、市長、現任立委、縣市選舉委員會各政黨地方黨部經過多次開會討論協商,而產生中選會版、國民黨團版、民進黨團版、立院協商版等不同的選區劃分版本。
   中選會送請立院審議的二十五縣市選區劃分案,除基隆市等十個單一席次縣市,以及高雄縣等五個縣市、共二十二個選區是經立院同意外,台北縣等十個縣市、共五十一個選區是由行政、立法兩院院長進行五次協商,只有台中縣和台南縣獲致結論,台北縣等八縣市,最終還是以抽籤決定,第7屆立法委員直轄市與縣市選舉區劃分變更案,於2007年1月31日由中選會依法完成公告程序。立委選區劃分過程中,政治學者觀察討論的有二個政治學理問題,分述如下:

1、避免「傑利蠑螈現象」
「傑利蠑螈現象」(gerrymandering)一辭起源於1812年,當時美國麻州州長ElbridgeGerry,為確保民主共和黨贏得更多席次,簽署一項法案,蓄意將麻州選區重劃,讓敵對的聯邦人黨票源集中在少數選區,保障民主共和黨候選人不成比例地當選。
如何使政治人物將公平性原則置於政黨利益之上,以避免為圖利特定政治勢力,刻意扭曲選區劃分的「傑利蠑螈」(gerrymandering)現象,以求維持選務公平,杜絕因單一選區產生國會問政地方化的弊病,無疑是處理選區劃分問題的重大考驗。依公職人員選罷法規定,立委選區調整權屬於中選會,所以從中選會推出立委選區劃分版後,各政黨及學界便密切研究、監督,以避免政治力介入刻意扭曲選區劃分。

2、未能符合票票等值的平等權原則
中選會規劃縣市人口逾31萬9360人須進行重劃,如餘數不足只能獲得一席,人口未達分配席次,保障一席。25個縣市中人口數未滿31萬9360人有10個,均獲一席。立委林濁水提出:此次選區劃分中,區域代表席次從168席減為73席,減少了近6成,且減少的都是台灣本島席次,而澎湖、金門、馬祖等離島席次均一席未減,形成對離島的過度保護。另外如宜蘭、新竹、人口數46萬多人也獲一席,相較馬祖8千人,金門6萬人也佔一席,每席代表的人口數落差較複數選區制更形惡化,失去票票等值的公平競爭原則。
當然,選區劃分經常會面臨如何顧及選區的完整性(如原行政區域疆界),席次的代表性(如考慮政治生態、社會結構、歷史背景)和票票等值的原則。揆諸世界民主國家選區的劃分原則均不盡相同,但是大致上均依上述的原則,尋求其最大公約數以訂定之。所以票票等值的平等權原則,確是立委選區劃分的兩難局面。
 
肆、結論
  此次台灣的立委選制改革,可說是近數十年來台灣政治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其將直接或間接對台灣當前的政黨體系、立院運作、地方派系、選民投票行為與候選人的選舉策略產生莫大的衝擊和影響。本文主要在研究2005年6月立委選制改革後,對於台灣的政黨政治造成那些影響,並以2005年12月第15屆縣市長選舉、2006年12月北高兩市市長、市議員選舉,以及2007年1月31日中選會依法公告第7屆立委選區劃分案等指標性事件觀察分析,而有以下之結論:
(一)單一選區兩票制之立委選制改革,有利於形成兩黨制的政黨體系,其他的小黨不易生存,可能將面臨泡沫化或解構的命運。
(二)小黨為爭取生存空間,必須強烈主張其政黨的理想與特性,訴求選民為分裂投票,藉以爭取拉高投給政黨選票的比例,以提昇不分區立委的席次。
(三)立委選制改革後,台灣的政黨發展可能透過合併或聯盟方式,形成「泛藍」「泛綠」兩大政黨聯盟,同屬性的政黨間經由合作與協調機制達成提名,並共同爭取勝選。而藍軍與綠軍的政黨對決將會更形激烈。
(四)因應立委選區劃分,政黨組織型態亦會隨著改變,尤其是地方黨部的區域劃分與領導幹部人選,亦將隨著變更或重組。
(五)中間選民理論效應將會發酵。政黨或候選人以往慣用偏激的政治主張來爭取特定族群選票,今後可能為因應選民的投票選擇而回歸中間路線。以往因選舉所產生的社會對立與衝突,可能也會逐趨緩和。 
伍、參考書目
一、書籍
王業立,《比較選舉制度》。台北:五南,民95.1。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民84。
倪達仁譯,奧斯丁倫尼(AustinRanny)著,《政治學》。雙葉書廊:民87。
蔡啟清,《政黨選舉:東海政治35年論著集》。台中:著者自印,民90。
蔡啟清,《選舉與選舉行為》。台北:財團法人徐氏基金會,民84。

二、論文
王業立,〈政黨提名制度:政黨政治的秘密花園〉,「從憲法觀點看政黨提名制度」研討會,台北,政大公企中心,民94.07。
王業立,〈我國憲政運作的回顧與前瞻〉,「憲政民主的成長與挑戰」研討會,台北,民94.04.30。
王業立、陳坤森,〈聯合內閣的類型與成因之分析〉,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民90.05。
陳宏銘,〈國會改革修憲案通過後憲改體制的走向〉,台灣智庫「憲改論壇」系列座談會,台北,民94。

三、新聞
方旭,〈避免傑利蠑螈,立委選區重劃是重大考驗〉,中央社,民94.5.22。
王業立,〈棄保成功否,民調最重要〉,《聯合報》,民95.12.03。
王業立,〈雙層賽局的困境〉,《中國時報》,民96.01.06,版A15。
林濁水,〈大黨恐龍化,小黨泡沫化〉,《自由電子報www.libertytime》,民94.05.06。
黃維助,〈立委選區劃分,北要藍南要綠〉,《自由時報》,民96.02.01,版A1。
陳鳳英,〈向弱勢招手,搏第三政黨空間〉,《中國時報》,民96.02.01,版A2。
陳鳳英,〈國民黨爆人頭黨員假民調〉,《聯合報》,民96.01.01,版A3。
陳鳳英,〈馬宋簽署協調,共推立委人選〉,《中國時報》,民96.01.23,版A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榮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